第16章(第2/4 页)

分封制。

它有国公、侯爷这样的爵位,却没有封国,这位爵位对应的只有品级待遇,有一定特权,不仅没有俸禄,还要年年上贡。有爵位的每年要去到京城向天子敬献贺仪,没有爵位的则需要明码实价地花钱买身份地位,整个社会就是通过这种方式把资源抽向皇室。

它的管制制度便是将军政民生分别由如镇武侯府这样的勋侯府以及太卫府、太戍府把持。

勋侯府准许有甲兵五百,太卫府、太戍府的数量是四百甲兵,战奴和奴隶数量都没有限制,自己养兵,每年上供。太卫府负责守城防卫的地方军,太戍府是负责囤兵听朝廷调遣的朝廷军队,而镇武侯则是直属皇帝私军。

这三家的兵力差不多,想互制衡,不怕谁一家独大,又能最大限度地保证皇帝的权利。

镇武侯有心让裴三郎当披甲人靠立军功晋太,会偶尔跟他说到这些,他都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当披甲人,一年四季都在校场,冬天冷死,夏天热死,被铺天盖地的蚊子咬,喝有寄生虫的生水,跟满身虱子的战奴们摔跤打滚。他宁肯当小地主也不当披甲人。

现在才发现这些兵甲的背后不仅控制着当地的经济命脉,还把经济限制得死死的。朝城的东西想卖到外国,比现代社会开拓外贸还难。毕竟现代社会全世界都在搞经济,国与国之前会有经济贸易往来,而在这个鬼地方,要是跟别的地方搞经济往来,说不定就会被皇帝和朝廷怀疑是要搞造反。

吡了狗的贼老天!凸!

他气了一会儿,自我安慰:得得得,饭要一口口吃,不是好歹有朝城的垄断生意可以做嘛。先把这一亩三分地经营好保证粮食产出过后,再慢慢想办法搞外贸吧。

裴三郎收拾起心情,根据订单数量,重开了针织作坊生产线。

不管怎么说,产品能够卖出去不用积压库存,他能赚些钱回点血,至少是缓过了一口气,且每年有了一个稳定进项。

经过这次的事,他发现自己不能想当然地闭门造车,应该跟着镇武侯去京城看看。

接下来的日子,裴三郎盯紧马鞍建造的同时,也把自己收集到的那些羽绒拿了出来。

鹅的生长周期长,又是吃粮食的,非常贵,他到现在一共才杀了三只鹅,收获五两左右鹅绒,够做一条羽绒被或者是两件羽绒服。

他让人做成了羽绒袄,镇武侯夫妇一人一件。上辈子没享受到的父母亲情,这辈子……至少冲镇武侯能够无条件支持他这个才七岁的儿子创业,就没亏待到